【保單不是越多越好,是要買對】我那位保了7張保單,理賠金卻少得可憐的客戶
我有一位客戶,叫逸嘉,今年48歲,是個小吃攤老闆。每天從早上五點開店,一直到晚上七點才收攤,辛苦經營這家攤子已經十多年。
第一次見到他,是三年前,一位老客戶轉介紹的。當時他帶著一疊厚厚的保單,氣呼呼地坐下來,對我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我繳了七張保單,每年十幾萬,結果我老婆開刀住院,居然只賠五千多塊!」
我愣了一下,翻了翻他的保單,沒說什麼,心裡卻大概知道發生什麼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張保單,買得亂七八糟
逸嘉是個很有責任感的爸爸,有三個小孩,從小到大,他都靠雙手賺錢,一塊一塊慢慢存起來。他說,這幾年看到身邊朋友有人生病、有人車禍,也有人突然走了,家人生活頓時陷入困境,讓他很擔心自己的家會發生一樣的事。
所以他做了一件「自認很負責任」的事:把每一個上門來的保險業務員都買了一張保單。
有人說要買終身醫療險,他買;
有人說重大疾病險保障好,他買;
還有業務員說美元保單存錢效果不錯,他也買了;
甚至有人推薦癌症險、意外險,通通來一張。
他很自豪地說:「我現在有七張保單,從頭到腳都有保啦。」
當我問逸嘉:「你有沒有想過,你買這些保單時,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他想了一下,搔搔頭說:「就…不想以後出事沒人幫忙啊,我想說買多一點,總有一張會賠吧。」
這就是很多人買保險的迷思:不先搞清楚問題,只想用數量來彌補不安。
就像你咳嗽卻吞了止痛藥、退燒藥、感冒糖漿,吃了一堆,卻沒針對咳嗽。保險也是如此,不是「買越多越安全」,而是要「買對問題點」。
直到那一次,他老婆因為膽結石住院、開刀,整整五天的住院費用,健保不給付的部分還花了兩萬多。結果他以為七張保單會賠一大筆,沒想到保險公司只理賠五千多塊。
那一刻他才開始懷疑:「難道我都白繳保費了嗎?」
問題不是保單少,是保錯地方
其實這不是個案。我看過很多人有很多保單,卻沒什麼實際保障;也看過有人只買一兩張,但設計得很完整,出事時就理賠得很到位。
就像一台車,裝了很多漂亮的配件,但方向盤裝錯地方、煞車系統沒用,再多配備也沒辦法讓你安全到站。
我翻了一下逸嘉的保單內容,發現這幾個問題:
- 有兩張保單是還本型的,保障很少,主要是儲蓄;
- 有兩張是終身醫療險,但每張的「住院日額」只有500元,住五天也才賠5000元;
- 有一張是美元壽險,他完全不知道那是壽險,只以為是幫孩子存教育金;
- 只有一張附加意外實支實付險,但額度明顯不足。
這些保單看起來很多,但都沒有針對他最可能遇到的風險去設計。
最常見的錯誤,就是「保障型」和「儲蓄型」搞混。
逸嘉的那幾張還本型保單,看起來每年繳的不少,但其實主要功能是「存錢」,不是「賠錢」。
就像你每年丟錢進存錢筒,出了事也不能馬上拿來用,因為那是要到期才拿回來的錢。
有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個能「即時支援」的工具,不是多年後才開獎的樂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單該怎麼買?我用「三層樓」跟他解釋
很多人買保險,都是「憑感覺」在買。
看朋友中風,就買重大疾病險;
看到新聞說癌症醫療很貴,就趕快加買癌症險;
業務說實支實付很重要,就又簽下一張。
但你有沒有發現,一場意外或疾病,真正造成負擔的,是「多個因素的疊加」,不是單一事件。
所以保險真正的價值,不是單靠某一張保單,而是要像拼圖一樣,每一塊都有它的意義,拼起來才完整。
我拿了一張紙,畫了三層樓,跟逸嘉解釋:
▶ 第1層:重大風險保障
如果發生了癌症、中風、重大手術,會長期不能工作、收入中斷,這時需要靠重大傷病險、癌症險來撐住整個家。
▶ 第2層:醫療支出補償
平常生病住院、動手術、健保不給付的部分,就靠實支實付醫療險或日額型醫療險來補。
▶ 第3層:身故與意外
如果真的發生最壞的情況,至少可以有筆錢處理後事、幫家人還房貸、支付生活費,這一層就靠定期壽險與意外險。
我告訴他:「你買了七張保單,但每一層都補一點、沒有一層是補到重點,就像蓋房子時三層都蓋得不穩,一場地震就全倒了。」
他聽完沉默了一下,苦笑說:「我以前真的沒想這麼多,只覺得多買幾張就安心了。」
幫他重新整理,花的錢更少,保障更足
後來,我花了一些時間跟逸嘉溝通,也幫他做了一次完整的保單健檢。我們一起做了這幾件事:
- 把兩張貴又沒保障的還本型保單停掉,把資金釋放出來;
- 增加一張保障型實支實付醫療險,提高實際住院與手術的理賠額度;
- 補上一張重大傷病險與癌症險,避免萬一癌症或中風時,生活費出問題;
- 用定期壽險與意外險組合,把家裡房貸與孩子教育費 cover 住;
- 美元保單保留,但納入儲蓄規劃,不當成保障主力。
這樣調整下來,他每年保費不但從13萬降到6萬多,保障反而提高了三倍以上。
逸嘉後來跟我說,他最不能接受的是:「原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
他拿著那張美元壽險,還以為是幫孩子存教育金,結果保障對象是自己,而且保障內容只有身故時才有效。
我安慰他說,這不是誰的錯,而是很多人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做出有限的選擇。
但幸好,現在可以重新來過,還不晚。
他老婆後來又因為車禍住院了一次,這次就理賠了十幾萬,補得剛剛好。逸嘉說,這次他終於知道「什麼叫有用的保障」。
保險最怕「買得多,不代表買得對」
如果你現在看完這篇文章,也可以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 你手上的保單,真的有「針對你最擔心的事」來設計嗎?
- 是不是有些保單你根本搞不懂內容,只是不知如何拒絕才買?
- 有沒有那種「年年繳,卻從沒用上」的保單,其實可以轉成更實用的?
我常說,保險不是越多越安心,而是越適合越安心。
就像穿雨衣,重點不是穿幾件,而是要剛好能擋住雨。
幫自己檢查一次保單,比多買一張還重要
你可能會想問:「我也有很多保單,但不知道怎麼看、也不敢問,怎麼辦?」
其實你不需要懂太多專業術語,只要從幾個簡單的問題出發就好:
- 這張保單是幫我轉移什麼風險?
- 出事時,這張保單什麼時候會賠?怎麼賠?會賠多少?
- 這個風險對我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
只要你能清楚回答這幾個問題,你就懂了自己的保單八成。
如果不能,就勇敢地問,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看起來很「外行」
因為,出事時你一定希望,自己是當初問清楚的那個人。
結語:保險是選擇處理風險的方式,不是恐懼的代價
逸嘉最後跟我說:「我以前總以為保險就是多買幾張,沒想到還要懂『怎麼搭配』。」
這句話讓我很感慨。我們每天辛苦工作、存錢,買保險是為了讓未來有保障,不是拿來浪費。
保險不是冷冰冰的條文,而是你給家人一份安定的承諾。
給自己一個機會,靜下來好好看一看你的保單。
如果看不懂、理不清,就找一個你信任的人聊聊。
你會發現,把現有的資源用得剛剛好,遠比什麼都買一點來得重要。
如需協助檢視手上的保單,也歡迎留言或私訊我,我很樂意幫你理清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