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25年全國住宅地震險投保率不及4成:為何基本地震險遠遠不夠?

返回畫面

搜尋

保險知識家 保險規劃 2025年全國住宅地震險投保率不及4成:為何基本地震險遠遠不夠?
:::

2025.03.26

返回 黃馨誼

2025年全國住宅地震險投保率不及4成:為何基本地震險遠遠不夠?

2025年全國住宅地震險投保率不及4成:為何基本地震險遠遠不夠?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頻率非常高,而這種無法事先預警性的天然災害,也可能造成超乎想像的地區性損失。但令人震驚的是,根據2025年最新統計,全國住宅地震險的投保率竟然仍未突破40% (全國有效保單件數/全國住宅戶數) !在地震風險日益升高的情況下,為何多數屋主仍未選擇地震險?更值得關注的是,許多民眾誤以為投保了基本地震險就高枕無憂,殊不知,基本地震險的保障範圍相當有限,若發生大規模地震,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經濟支撐。此外,租屋族及有房貸的民眾,若沒有選擇合適的附加險,地震發生後的理賠可能根本無法幫助自身度過難關。


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地震險投保率低的現象,並剖析目前市場上的四種地震險方案,幫助讀者了解為何基本地震險遠遠不夠,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的地震險,確保在地震發生時能夠真正獲得保障。

台灣地震頻繁,卻僅4成屋主投保地震險?

根據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的調查,2025年全國住宅地震險投保率約為 38.7%,這意味著超過六成的住宅在面對地震時,可能完全沒有保險理賠的保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對地震風險的錯誤認知:

    許多屋主認為自己居住的地區較少發生強震,因此不認為需要地震險。

  2. 保險理賠機制不清楚:

    部分民眾誤以為購買住宅火險時就已涵蓋地震險,或是不理解不同地震險方案的保障範圍,導致未妥善投保,如基本的住宅地震險的保障僅有最高170萬的保障(建物全損150萬+臨時住宿費20萬)、且建築物要達「全損」才理賠。

  3. 保費考量:

    基本地震險的保費相對低廉,但其保障有限;擴大地震險、超額地震險等附加險的保費較高,當災害發生時,民眾常常緊張的詢問是否有相關的保險可以投保,但當在保到足額保障的前提下報價,卻也常在詢問完保費後,因預算考量最後還是選擇不投保。

  4. 銀行抵押權問題:

    許多民眾並不知道,當房屋仍有貸款時,若發生地震導致房屋毀損,保險理賠的優先受益人通常是銀行,屋主實際能獲得的賠償金可能遠低於預期。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台灣的地震險投保率始終難以提升,但事實上,若發生大地震,沒有地震險的民眾將可能立即面臨極大的經濟壓力,甚至無法負擔重建家園的費用。


基本地震險不夠用!四種地震險方案比較

台灣市場上的地震險主要可分為

目前台灣市場上的地震險主要可分為以上四種


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出,單純依靠基本地震險,保障相當有限,尤其是當地震導致房屋嚴重毀損時,150萬元的賠償金可能完全不足以用在重建家園,因此選擇適合的附加險方案相當重要。

為何只有基本地震險是不夠的?

許多民眾以為投保基本地震險就足夠,但實際上,這樣的保障非常有限,可能導致發生地震後仍無力重建家園,甚至還得負擔巨額貸款。


1. 銀行優先取得理賠金,屋主拿不到全額理賠


如果房屋仍有房貸,地震發生後的理賠金額將優先支付給銀行,用於抵扣尚未償還的貸款。目前在住宅地震保險的抵押權附加條款,考量受災保戶急難需求,約定在抵押權人(金融機構)與受災保戶(借款人)債權債務範圍內,仍優先給付給抵押權人60%的保險金,其餘40%才會給付受災保戶,但臨時住宿費用不在此限。


例如,被保險人房屋貸款餘額為新台幣100萬元,若發生地震導致全損,先不計政府主管機關鎖定危險分散機制的賠款金額消減比例來舉例,基本地震險賠償的150萬元×60%,90萬元優先給付給銀行,屋主最終可能僅拿到60萬全損理賠加上20萬的臨時住宿費用,而仍需自行面對重建費用以及銀行的債務償還,若銀行的剩餘貸款餘額低於60%算出的金額,則先償還餘額後再賠給屋主,但若重置成本超過基本地震險的150萬,且還有額外投保擴大地震險或超額地震險,則不列入60%計算,這部分的理賠金額會全數賠給屋主。當基本地震險啟動時,建築物通常已呈現不適合繼續居住的現況,地震險理賠金額僅能作為臨時應急生活使用,幾乎無法應付重建或重購的需要,因此除了基本地震險外,屋主考量額外加保擴大地震險、超額地震險或輕損地震險確實有其必要性。


2. 租屋族也需注意,保險理賠可能與自己無關


許多租屋族誤以為房東有投保地震險,自己就能受益,但實際上,地震險的被保險人通常是房屋所有權人,租客並無法獲得理賠。因此,租屋族應考慮投保租屋族方案的住火險及基本地震險,再加保輕損地震險,確保火災地震發生後,個人財產損失能夠獲得補償。


結語:選對地震險,才能真正獲得保障

2025年,全國住宅地震險的投保率仍未達4成,這不僅反映出民眾對地震風險的低估,也顯示了對地震險內容的不夠了解。基本地震險只能提供最低程度的保障,無法真正幫助民眾重建家園,尤其是對於仍有房貸的屋主,或是租屋族而言,若沒有適當的附加險,理賠金可能根本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台灣這個地震頻繁的國家,擁有一份完善的地震險規劃,是保障自身財產安全的關鍵。與其在災後承擔巨額損失,不如現在就了解不同地震險方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險,確保在地震來臨時能夠真正獲得保障!


公勝保經隱私權政策聲明

公勝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本公司)非常重視客戶之隱私權,並妥善保護客戶之個人資料。對於您的個人資料,除法律或主管機關另有規定外,本公司就您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均將恪遵本隱私權保護聲明。為了讓您安心使用本公司所提供之各項服務,在此說明本公司之隱私權保護政策,以及對您所有個人資料的保護及重視。

一、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

(一) 本公司因執行保險經紀業務等特定合法目的且有法定原因下蒐集您的個人資料(包括但不限於姓名、出生年月日、地址、電話、電子郵件信箱等)。

(二) 本公司蒐集個人資料應注意對當事人隱私是否造成過度侵害;僅在倘不蒐集該項個人資料將無法執行業務之必要考量下蒐集個人資料。

(三) 本公司應清楚告知當事人,何人會以什麼方式使用他們的個人資料。

(四) 本公司對您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均在本隱私權政策所提及的特定目的範圍內,採取嚴密的控管,並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相關規定。

二、個人資料之安全及保護

本公司已取得ISO 27001(ISMS)資訊安全管理及BS 10012個人資料保護管理兩項認證,依照要求會採取適當的安全措施,來防止未經授權的資料存取、竄改、揭露或毀損,並會對您的個人資料進行傳輸加密,透過防火牆、入侵偵測系統及全公司防毒機制輔助,以防止不法侵入及惡意程式之破壞,保障您的個人資料安全。

三、個人資料之利用範圍:

(一) 您的個人資料會在前開蒐集目的範圍之法定存續期間內被處理及利用。並且本公司可能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

與您保險契約有關之保險公司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

本公司之法定主管機關。

其他依法令規定有調閱權限之機關。

(二) 若本公司業務需委託第三人時,將嚴格要求受委託之第三人遵守相關法令及個人資料保密約定。

(三) 除在前開利用範圍內利用、依法令、司法機關或主管機關依法所為之指示或徵得您的同意外,本公司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交換或出售給其他個人、法人或移作其他目的使用。

(四) 本公司與第三方金融機構共享您的個人資料時,將依「金融機構間資料共享指引」及其他相關法令函釋之規定實行內部控制措施,以確保您的資料受到完整保護。

四、當事人權利行使:

若就您的個人資料需要行使下列權利,除可聯絡您的服務人員以書面方式申請,亦可透過免費客戶服務專線(0800-077-090)詢問辦理。

查詢或閱覽。

製給複本。

補充或更正。

停止蒐集、處理或利用。

刪除。

五、Cookie 及其他技術

(一) Cookies 是伺服端為了區別使用者的不同喜好,由瀏覽器寫入使用者硬碟的一些簡短資訊,雖然Cookies 會識別使用者的電腦,但是無法識別使用者的身分。您可以透過在您的瀏覽器中選擇修改您對於 Cookies 的接受程度,如果選擇拒絕所有的Cookies,您可能無法正常使用部分個人化服務。

(二) 為提供更適合您的個人化服務,Cookies 會在您註冊或登入時建立,以紀錄您在本公司網站的活動,一但您將網頁關閉,這個Cookies將失去效用。

(三) 另如欲刪除您登錄於網站上的個人資料或敏感性資料(會員帳號、登入密碼),請於網站留言申請或參考前揭聲明第四點。

六、第三方網站及服務

(一) 本公司的網站、服務可能含有連結至第三方網站、產品或服務的連結。前述第三方網站、產品或服務可能收集您的個人資料,有關各該第三方對隱私權之蒐集、處理、利用及保護,原則上依其隱私權政策為主。您可以對相關第三方之隱私權政策進行了解。

(二) 與本公司網站連結的其它網站,也可能蒐集您的個人資料。對於您主動提供的個人資訊,這些連結網站有其個別的隱私權政策,故其資料處理措施不適用本公司隱私權政策,本公司無法負任何連帶責任。

七、自我保護措施

請妥善管理您的密碼及或任何個人資料,避免將個人資料任意提供給與您無關的任何人或其他機構,並建議定期更改您的密碼。在您使用完本網站的各項服務功能後,請務必登出並關閉瀏覽器視窗,以防止他人讀取您的個人資料。

八、本政策之修訂

因應可能的主管機關要求、相關法令規定之變更、科技之進步等情事變更,本公司將視需求不定時修訂本政策聲明,並發佈於本公司網站上(https://www.goldennet.com.tw),您可以隨時查閱,以保障您的權益。

九、本公司如未能遵守上述隱私保護原則,或未能遵守本聲明中所承諾之措施時,當自負法律上責任並接受主管機關監督。

TOP

返回畫面

前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