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孩子的不小心買單?透過實例看個人責任險怎麼幫你扛風險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在玩不小心造成別人受傷,結果要賠錢。孩子不小心把別人的東西弄壞了,對方要求賠償。這些「不小心」、「意外」,若真的發生了,賠償責任就算是孩子要負,最後賠錢的還是父母。
實際案例分享
一位三寶媽在籃球場旁邊跳繩,腳落地的瞬間正好踩到場上男童失接滾過來的籃球,這一摔造成左小腿及左腳踝骨折,休養半年後向男童及其父親提告求償76萬2439元,最後法院判 7歲男童與父親有過失責任,要賠約 15 萬多元。(事故時間2022年3月)
一名國中生在教室玩傳接球,不小心擊中旁邊同學的後頸頭部造成腦震盪,法院判學生與其父母連帶賠償約 13 萬多元。 (事故時間2024年3月)
小朋友在飯店遊戲室玩,不慎將其內擺設的巨型人偶手臂折斷,飯店提出維修費近8萬元。(事故時間2021年底)
一名媽媽帶3歲兒子在餐廳喝下午茶,小孩疑似伸出手指將原價90多萬的高級音響戳破,遭店家報警索賠。(事故時間2019年5月)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小孩一時不小心」有可能就要背上重大責任。孩子一旦犯錯,身為父母通常難辭其咎!那我們又該如何準備,降低因事故隨之而來可能產生的高額賠償風險呢?這時候,個人責任險就是很有用的保障。
從以上案例,我們看到幾點問題:
- 未成年孩子做事不慎,有可能構成「過失」責任被判要求賠償。
- 父母要為未成年子女的行為負法律責任(民法上的法定代理人責任)。
- 法院會衡量雙方責任、行為場景、是否可預見風險等來認定責任歸屬。
- 賠償涉及醫療費、看護費、精神慰撫金、財物損害等多項目。
什麼是「個人責任險」?
孩子出錯、父母要扛責任,保險公司能否幫忙分擔應負擔的賠償損失?這就是個人責任險的用武之地。
定義:
個人責任險是指:當被保險人在日常生活中,因自己的過失或疏忽,依法對第三人造成身體傷害或財物損失,遭到第三人提出民事賠償請求時,保險公司依保險契約約定給付保險金,幫被保險人負擔該賠償責任。
承保範圍與內容:哪些事情是能賠、哪些不賠?
這部分是最關鍵的,因為保單條款不同,不保事項(除外責任)常常被忽略。
承保的情況通常包括:
- 第三人體傷:例如你/你的孩子因為不慎行為讓別人跌倒、受傷等。
- 第三人財物損失:比如不小心打破別人家的玻璃、電器,或球滾出去砸壞他人財物。
個人法律責任:被第三人依法追究民事賠償責任時,也包括諸如精神慰撫金、醫療費、交通費等合理支出。
家庭成員責任:某些保單把家庭成員(包括未成年子女、配偶等)一併列入被保險人範圍,只要是家庭成員的行為造成第三人損害,也可以啟動保險。
常見不保或限制:
- 故意行為或刑事不法行為造成損害(故意傷人、惡意破壞等)通常不在承保範圍內。
- 與汽車、機動車、船舶、航空器等有關的事故,有些保單會排除。因為這些常有專門的交通強制責任或車險來覆蓋。
- 飲酒後駕駛或騎乘(若超過法律限度)、使用違法藥物或狀態不正常導致損害。
- 合約中有約定不賠的風險,如戰爭、核子能事故、特殊災害、疫情等。
- 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害,有些保單不承保或要附加條款。
被保險人自己家庭成員間的糾紛、或雙方協議承擔的額外責任,有些保單也會有限制。
保額與自負額
- 保額(保險公司在保單中同意承擔最多賠償額)要看你需求,是要小額保障還是高額預防萬一。
- 有些保單有「自負額」,即某些金額會由被保險人自己先負擔,達到降低保費的效果,但理賠時就得自己先墊那部分。
- 保險期間、被保險人的年齡、居住地、職業/生活型態等也會影響保費與承保條件。
理賠流程:如果真的發生了該怎麼做?
下面是一般的流程與應備文件:
1. 事故發生當下
先確保安全、必要就醫、記錄事件情況。不管是砸傷他人、造成人身損傷或財物損壞,都要保存證據。照片、影片、證人、現場草圖都很重要。
2. 通報保險公司
發生事故後應該盡快通知保險公司。保險契約條款裡通常有規定通知期限。延誤通知可能會被拒賠或減額。
3. 蒐集文件與證明:
受害人的醫療費用單據、診斷證明、醫師報告;
若有財物損壞,修理報價、購買憑證;
事件經過敘述、時間地點、當時雙方在場狀況、證人證言;
損失項目與金額明細(醫藥費、交通費、看護費、補償請求等)。
若涉及法院訴訟,需要判決書或法律文書。
4. 保險公司評估/查勘
保險人會核對文件是否符合保單條款、是否為承保範圍內事故、是否有過失責任等。可能會派查勘員到場了解狀況。
5. 理賠或拒賠/減額
若都符合,保險公司會依保單約定給付。若發現某些責任由被保險人也有(如上面案例中媽媽選擇在籃球場旁邊跳繩自己也有責任)、或有不保項目,就可能減額或部分拒賠。
6. 領款/結案
一旦理賠金額確定,保險公司給付,受害者或被保險人完成所需手續領取,案件結束。
哪些保險有包含個人責任險?是否可單獨買?
在台灣,個人責任險有些是附加在其他險種裡,有些是可以單獨投保。下面是一般現況與選擇要點。
- 附加特定專案:
有保險公司針對 兒童意外險專案或 家庭綜合型保單,把意外險、醫療險、責任險等包在一起。像某些「兒童照護方案」就會包含個人責任險。
住宅日常生活責任保險:針對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的過失行為造成第三人受傷或財物損壞的賠償責任。這種險種往往把家庭成員都列入被保險人範圍。
寵物侵權責任:寵物也是我們的毛孩子,萬一造成第三人損害也是飼主應負的責任,寵物險當中通常也會有包含此責任險附加條款。
某些「責任險附加條款」或附約可以加在意外險、住宅保險、車險裡面。
- 單獨投保的可能性:
是可以的。產險公司通常有專門的個人責任保險商品,可供單獨投保。像「國O產物個人責任保險」。 單獨投保好處是保額靈活、條款清晰、不會受到主約限制,但是跟專案附加條款比起來,保費會稍微高一些,且投保針對投保對象有投保年齡的限制。另外,個責險可能在條款中除外被保人因家屬或員工(受僱人)所導致的連帶賠償責任,以上這幾點在投保前須特別留意。
結語
看完以上內容,我的幾點建議給所有擔心這類問題的家長們:
- 先了解自己的保單:你有沒有買責任險?保險約定中有沒有包含家庭成員?不保事項有哪些?保額與自負額是多少?
- 考慮單獨買或附加責任險:如果目前保單沒這項保障,可評估加購或單獨投保。
- 預見風險、避免過失:即使保了險,也不是鼓勵不小心。像新聞案例中,法院減責的關鍵就是原告也有一定可預見風險、自身注意義務不足。帶孩子外出、在公共場所,注意環境風險、教導孩子安全意識,也能減少事故發生。
- 事故發生當下先報警備案:事故經過留下紀錄,避免造成後續還原現場情況沒有共識,增加釐清責任歸屬的困難度。
- 相談專業保險業務員或律師:如果事故涉及複雜醫療、看護、精神慰撫金等,最好先諮詢保險公司與法律專業,確認哪些可申請、哪些可能會被拒。
- 預備應急資金與紀錄習慣:即便有保險,有些小額或證明不完整的部分可能要自己先墊支。養成拍照、保存收據與證明的習慣,在事故後立刻行動。
孩子的活潑好動,是可愛的一部分;不小心犯錯,也並非罕見。但這不代表要家長背上沉重的風險。個人責任險不是讓你放任不管,而是給這種「意外」一層保護網,讓家庭在風險來襲時,不致於措手不及。
希望這篇讓你對「個人責任險」有更清晰的了解,也能幫你做出適合家人的保險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