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支管理來看保險規劃
在轉型成為財務顧問的這些年來,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客戶,有的收入頗豐卻常常月光,有的收入中等但財務狀況穩健。這其中最大的差別,往往不是收入的多寡,而是「收支管理」的能力。而台灣人經常以保險當成重要理財工具之一,若沒有良好的收支管理作為基礎,保險不僅無法發揮應有的保障功能,甚至可能成為財務壓力的來源。
一、收支管理是財務健康的起點
收支管理,不單只是記帳,更重要的是對收入來源的掌握、支出結構的認識、以及對未來財務目標的規劃。許多人對於自己每個月花了多少錢、錢都花到哪裡去,其實是模糊的。在缺乏清晰的財務畫面之下,很難做出正確的保障規劃。
舉例來說,若一個人月收入6萬元,但每月生活支出就高達5萬元,剩下的1萬元還要償還貸款或儲蓄,那麼再額外負擔每月3000元的保費,就可能造成資金吃緊。這樣的保單看似提供保障,實則可能撐不了幾年就被迫解約,不僅失去保障,還可能造成損失與對保險失去信心。
因此,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任何的保險規劃,都必須建構在穩健的收支管理基礎上。唯有如此,保險的角色才能被清楚定位,而非淪為「買了安心、繳了心痛」的負擔。
二、保險的本質:風險管理工具
在與客戶談保險前,我會先和他們釐清一個核心觀念:「保險不是理財工具,而是風險管理工具。」保險的設計原意,是在於當人生發生重大風險時(例如意外、疾病、失能或死亡),能透過保險金填補收入中斷或支出增加所造成的財務缺口。
然而,若沒有盤點實際收支狀況的前提下貿然購買保單,甚至在台灣經常出現所謂的人情保單,常導致保障重疊、保費過高或保障不足等問題。例如,一位年輕上班族,月收入3.5萬元,卻購買了一張年繳6萬元的儲蓄型保單,乍看之下是在「強迫儲蓄」,但實際上卻忽略了基本醫療與意外險的保障需求。一旦生病或出意外,才發現沒有足夠的保障可用,儲蓄型保單又因尚未繳費期滿,無法立即支應急需,反而造成資金被卡死,最差狀況是解約導致虧損。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沒有收支管理意識的保險安排,很容易本末倒置。身為財務顧問,我們的任務就是協助客戶釐清財務現況,讓保險真正發揮「補位」的功能。
三、一對MBA夫妻的案例
許多時候,我們談收支管理與保險規劃時,會遇到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我們從小到大接受了多年學科教育,卻從未真正學會「如何管理金錢」。學校會教我們微積分、文學、甚至企業管理,卻鮮少教授如何編列預算、理解風險、或做出有系統的財務決策。這樣的
教育缺口,到了出社會後,往往要付出實際的代價。
最近,我接到一對剛從國外回台發展的夫妻諮詢。他們都擁有頂尖大學的MBA學歷,目前在外商公司任職,兩人合計月收入高達20萬元,乍看之下應是人生勝利組的代表。然而深入了解後卻發現,他們幾乎沒有累積資產,反而每個月都入不敷出,甚至各自還有超過30萬元的信用卡債務與信用貸款。
問題的核心,不在於他們賺得不夠多,而在於財務配置極不平衡。最大的壓力來源,是他們各自購買了多張儲蓄型保單(有夫妻的退休規劃與小孩的教育金規劃),每年總保費高達80萬元,幾乎等於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這樣的保費支出,完全超出合理範圍,也壓縮了他們原本應該用來償債、儲蓄或投資的資源。
這對夫妻也坦承,當初購買保單時,主要是基於『不擅投資』、「強迫儲蓄」的觀念,卻未考慮到短期內的現金流壓力與風險保障的實質缺口。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每年都擔心保費繳不出來而有提前準備現金,卻沒有想盡辦法先將高利率的債務清償掉。沒有收支管理的基礎,這樣的保險規劃不但未能達成原本的理財目的,反而成為拖垮財務的元兇。
這個案例凸顯了一個重要提醒: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具備專業背景的人,也未必擁有正確的財務觀念。若沒有從根本的收支結構出發,保險規劃很容易淪為「好像有在理財,實際上卻在亂花錢」的錯誤投資,讓保險在社會上又多一道負面印象。
四、建立合理的保費支出比重
那麼,該如何在收支規劃中安排保險支出呢?一般來說,合理的建議是「保費佔收入的10%~15%」。這個比例不是絕對值,而是依個人家庭狀況、收入穩定性、已具備的保障與未來財務目標等進行調整。
以一位已婚、育有兩子的中壯年客戶為例,家庭月收入共計12萬元,扣除房貸、子女教育費與生活支出後,每月尚餘3萬元可用資金。在這個基礎下,我們安排了每月約1.5萬元的保費預算,涵蓋壽險、醫療險(實支實付)、重大傷病險與意外險,保障齊全,且不會影響家庭基本開銷與理財目標。
這樣的安排,不僅讓客戶在面對突發風險時有資源可以應對,也不會因為過度保險導致現金流吃緊、影響生活品質。這就是保險與收支平衡的完美結合。
五、用財務目標導引保險
此外,財務目標的設定也是保險規劃的重要依據。例如,當客戶的目標是未來10年內完成子女教育基金與退休準備,那麼我們在保險安排上,就會以保障未來收入來源為主,避免在財務重任尚未完成前發生風險而造成目標破局。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建議客戶以定期壽險作為基礎保障,搭配醫療與意外險,再視需求補強實支實付與重大傷病保障。當未來財務目標逐步完成後,才考慮調整保障結構,或轉向儲蓄與投資型保單來強化資產配置。
六、保險是財務計劃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很多人誤以為「買了保險就等於做好理財」,更多台灣人曾在投資上摔過跤,便只敢以定存與保險當作理財工具。但事實上,保險只是財務規劃中的其中一環。它與儲蓄、投資、稅務、退休、傳承等策略緊密交織,缺一不可。因此,在做保險規劃時,若未同步審視整體財務狀況,很容易出現保障失衡、資源浪費的情況。
身為財務顧問,我們的角色,不只是協助客戶買對的保險,更是幫助他們用「整體財務觀」來看待風險與保障。我經常告訴客戶一句話:『我不只是保險業務員,更是你們的家庭財務顧問』。
結語:保險規劃,從收支開始
回到本文的核心,我想再次強調:收支管理,是一切財務規劃的基礎,也是保險規劃的起點。當你了解自己的收入結構、掌握支出動態、清楚財務目標時,才能做出真正符合需求、負擔得起、維持得久的保險安排,也更擁有健康的心態走向投資這條路。
保險不是有錢人才需要,也不是賺錢工具,而是一種財務的底層安全網。身為財務顧問,我們的職責就是陪伴你一起織好這張財務安全網,讓客戶的人生風險可控制,財務目標可達到,美滿人生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