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省一半,保障翻三倍】會買保險的人,都懂的三原則
還記得上次我提過的那位小吃攤老闆逸嘉嗎?
他那句「我繳了七張保單,每年十幾萬,結果只賠五千多」的話,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後來他把保單全部交給我重新規劃,花的錢更少、保障卻更足。
那次的經驗,讓我更確信一件事——
保險不是買越多越安心,而是買越懂越安心。
從「買多」到「買對」的關鍵轉折
在台灣,太多人對保險的認知還停留在「多買比較保險」。
有人買了七張,有人十張;有的甚至一家人合起來保費一年要二、三十萬。
但當我問他們:「你知道這些保單各自是保什麼嗎?」
十個裡面有九個會愣住,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來。
其實,這不是誰的錯。
因為保險業這行太久被包裝成「買了就安心」的商品,
業務員講保障、講利率、講划算,
卻很少有人告訴你:保障是要對準風險才有用。
逸嘉的故事只是縮影。
很多人不是沒買,而是「買錯地方」。
七張保單裡四張是儲蓄,兩張是終身醫療,真正有實際用途的只有一張。
這樣的組合,就像一台全配的車卻沒煞車系統,再漂亮也不安全。
會買保險的人,都懂得這三個原則:拆、補、換
我把這個邏輯整理成三個步驟——「拆、補、換」。
只要懂這三個原則,你的保障結構就會比多數人清楚十倍。
(1)先「拆」:拆清楚每張保單的功能
我問客戶:「你覺得保險有幾種功能?」
很多人回答:「醫療、意外、癌症、壽險吧?」
其實,這只是表象。真正從功能上拆開,保單只有三種
👉 保障型(轉移風險)
👉 儲蓄型(累積資金)
👉 投資型(追求報酬)
問題是,大多數人買的保單是「混血的」:看起來有保障,其實在存錢;看起來在投資,結果保費高、風險大。
所以第一步,你要先拆清楚功能
這張保單到底是要「保命」、「保錢」還是「賺錢」?
像逸嘉那張美元壽險,他以為是幫孩子存教育金,結果保障對象是他自己。
這就像你以為自己在幫孩子開戶,結果帳戶開在你名下。
拆清楚功能,是所有規劃的起點。
(2)再「補」:補上真正的缺口
拆開之後,接下來要做的不是再亂買,而是補上缺的那一塊。
我通常會畫一張「三層樓」的風險圖給客戶看:
第一層:重大風險(癌症、中風、長期失能)
這一層會造成「收入中斷」,沒有工作就沒有現金流。
要靠重大傷病險、癌症險這類商品來撐住家庭支出。
第二層:醫療支出(手術、住院、健保差額)
這是大多數人最常發生的狀況。
實支實付醫療險、日額型醫療險,就是這一層的支柱。
第三層:身故與意外風險(房貸、教育金、生活費)
最壞的情況下,至少要留下足夠的金額,讓家人可以撐過經濟斷層。
這就靠定期壽險+意外險的組合來解決。
當你這三層都顧好,其實整棟房子就穩了。
很多人是三層都補一點,沒有一層補到重點,
結果一場病、一場意外,保障全漏光。
(3)最後「換」:換掉沒效率的保單
有些人會問我:「我都繳十年了,停掉不是很可惜嗎?」
我說:「真正可惜的,是你繼續浪費在沒用的地方。」
逸嘉的例子最明顯。
他那兩張還本型保單,每年繳快四萬,十年下來要四十萬,
但理賠額度只有五百元日額,等於連一場小手術都不夠。
我幫他把那兩張停掉,釋出資金後,
改買重大傷病險+高額實支實付醫療險+定期壽險。
結果保費從13萬降到6萬多,保障卻提升了三倍。
換掉沒效率的保單,不是浪費,是升級。
錢不變,但用得更有效率。
這就是懂得「換」的人,和只是「堅持繳」的人最大的差別。
越懂得整理的人,越省錢也越安心
很多人會覺得:「我不懂條款、看不懂保險公司那些專業名詞。」
但你其實不需要懂那麼多。
你只要知道這三個問題,就能看懂你自己的保單八成以上:
1️⃣ 這張保單是幫我轉移什麼風險?
2️⃣ 出事時,什麼情況會賠?怎麼賠?會賠多少?
3️⃣ 這個風險如果發生,對我的生活會造成多大影響?
只要你能回答出這三題,你就不會被業務員牽著走。
反之,如果連自己為什麼買都說不出來,那代表你只是「買心安」,不是「買保障」。
我常跟客戶說:「你不用買最貴的,但要買最對的。」
真正的聰明,是讓每一分保費都花在刀口上。
從「亂買」到「會買」的轉變
有一次,逸嘉跟我說:「我老婆那次車禍住院,這次理賠十幾萬,真的救了我們。」
他笑著說:「以前我覺得保險是業務員在推銷,現在我覺得是生活的一部分。」
那句話讓我很有感觸。
因為當一個人開始懂得用保險管理風險,
他就不再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主動的生活設計者。
這是每個家庭都該有的轉變。
我們買保險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怕死,
而是為了活得更安心。
它不是恐懼的代價,而是選擇風險的方式。
給正在猶豫的你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買太多卻沒買對」,
那你已經比多數人進步了一大步。
保單健檢不是要你全停掉、也不是要你重買,
而是幫你把現有的資源重新排列組合。
就像整理房間一樣,
有些東西該留下、有些該淘汰,
最終的目標是:空間變大、生活更順。
給自己一個小任務:
拿出你的保單,一張一張問自己:
「它保什麼?為誰保?保多久?發生什麼時候會賠?」
如果你答不出,就該重新檢視。
這不丟臉,反而是對家人最負責任的開始。
懂得整理,比多買一張還重要
保險的價值,不在張數,而在結構。
真正有保障的家庭,往往不是那種保單一大疊的,
而是那種:每張都清楚、每一分都發揮作用的。
我常說:
「保費省一半、保障翻三倍」不是奇蹟,
只是因為有人願意坐下來,好好想清楚。
如果你也想重新檢視自己的保單,
別怕麻煩,別怕看起來外行,
因為那一刻你不是在浪費時間,
而是在為未來的自己鋪一條更穩的路。
你會發現,
會買保險的人,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懂得問對問題。
